画廊:缓慢着陆的艺术高地

广州日报 许 珍 2729

在西方,闲暇时,逛画廊就像逛商场那么平常,画廊俨然是民间的美术馆。在中国,画廊还是个新鲜、时髦的概念,画廊行业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尚在摸索的任何事物,都不规范,对于画廊这个“新兴”事物,也不例外。无论画廊的概念本身,还是画廊的经营、针对的买家,很多人都懵懵懂懂。二十年前,经济尚不发达,艺术品的消费在很多人眼中无异于奢侈,如今,随着经济的腾飞,“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画廊已经悄然成为我们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画廊:在不规范中起步

  在艺术品市场中,严格来说,画廊是一级市场,画家的作品经由画廊直接和买家接触。但在中国,画家直接卖画的现象却很普遍。一来,画廊数目有限;二来,有经营能力的名副其实的画廊少之又少,画廊和画家间的信息对接也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在中国,北京、上海在画廊业走在较前沿的位置,经营比较规范,在经营范围上定位较为细致。在广州,目前画廊业的发展还在初始阶段,很多画廊综合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瓷器、古家具经营。

  在画廊经理张向东看来,艺术品市场中排第一位的是画廊,如果作为艺术品一级市场的画廊不存在,那么整个艺术品市场是结构失衡的。2004年,全国艺术品市场的交易量90亿元,预计在2005年能够达到100亿元。但这些交易记录指的是拍卖的交易总额,并不能反映总的艺术品市场,因为画廊的交易记录是缺失的。张向东甚至说,画廊角色的缺失使中国还没有完整意义上的艺术品市场。

  画廊≠画店

  很多人提起画廊,都会感到概念模糊,分不清文德路上诸多卖装裱字画的店算不算画廊。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人们对“画廊”的理解尚有偏差。画廊的功能并不单纯是艺术品的买卖,还肩负引导顾客、宣传画家的工作,把好作品介绍给收藏界,宣传、推介好的画家。这样一来,画廊就和很多单纯销售画作的画店区别开来。严格意义上的画廊除了销售艺术品的功能以外,还具备一定的社会属性和社会文化角色,它不但要有能力组织策划展览,还要有规范的运作,从常规的经常性的展览,到对画家的市场包装、推广以及正规的图书出版,涉猎甚广。应该说,画廊具备一定的美术馆的功能,但比美术馆更多地担负着和市场对接的任务。

消费:离画廊有多远?

  画廊经营者海生认为做这行很不容易。尽管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经济条件改善,投资环境相对稳定,“各种利好使书画市场到了开始被大家所关注的时候”,但是,购买艺术品的人大部分还是当作一种投资,真正因为喜好而购买的买家及收藏家还非常有限,和西方比有相当的距离。但毕竟,我国艺术品市场刚刚起步,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开始关注精神生活,艺术爱好和欣赏力的普及以及消费习惯的培养还有待时日。海生说,“我国十几亿人口,有1%的人喜欢艺术品已经了不得”。

  如今画廊的买家基本集中在极少数投资者中,比如一些艺术品行家、部分企业等,私人日常购买所占比例很少。在中国,普通百姓还没有形成购买艺术品的消费习惯。或者更确切地说,对各种风格的作品有个人喜好的还是非常多,但是供这些有需求的人选择的画廊太少了。在西方,画廊业发展相对成熟,在一条街上,可能有不同风格的画廊,画廊的经营方向自然分流。

  而地域文化的影响也是制约因素,按照张向东的说法,广东文化构成较重实用,消费艺术品形成风尚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装修:不妨考虑艺术品

  在中国,家中摆放、悬挂艺术品的消费习惯尚未养成。据北京一家画廊的艺术总监田恺介绍,如今真正买画、投资的都是小众,普通大众没形成消费习惯。他举例说,5年前,有闲钱进画廊买点东西的人,两三年后,都有至少3倍以上的涨幅,但即便如此,觉悟的人仍比较少。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应该引导人们的艺术品消费观念从投资向装修方向发展。可喜的是,在一些新楼盘的设计中,已经有给业主安放艺术品专门留出的位置。

  如今白领对家居生活品质要求较高,但任何装修都是折旧的,张向东说,收入不菲的白领,如果对艺术品有一定喜好,能够在装修费用中挤出一些预算用于室内最抢眼的艺术品装饰,那么这些艺术品在美化家居以及满足精神需求之外,还有可能是保值甚至是增值的。购买艺术品,应该既是投资,又是消费行为。但是目前,具有这样消费观念的人还是极少数。张向东说,“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病是急功近利,只关注外在,很少关注内心需求”,而且,如今,由于养老、保健、医疗、教育储备等现实忧虑,具备一定收入的人依然没有进行艺术品消费的打算。很多人不懂,也没有收藏的概念。购买艺术品在传统观念中,依然被认为是富商或高端文化人的行为。“也许,5到10年,一幅艺术品的价钱有可能抵整个房子的价钱”。由于艺术品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就艺术品的升值潜力而言,艺术品市场有句行话,“无论何时购买,购买的永远是艺术品的最低价”。

经营:起步之初困境重重

  急功近利 有悖发展

  据田恺介绍,目前的行业状况是,急功近利,不规范,但不乏机会。“谁熬得住,谁就能脱颖而出。毕竟至今还没有哪个画廊尝到做得专业后的甜头”。很多画廊,快进快出,没有做长线的考虑,急功近利,不是培育市场的考虑。

  在国内画廊行业刚刚起步的阶段,市场化时间太短,可供操作的方法太少,画廊和画家尚在磨合期和探索期。画廊和画家的合作多以阶段性代理居多,总代理、常年代理的方式很少。对此业内人士不无忧虑。他们认为画廊要做得专业不能只做市场喜欢的,不能迎合市场,画廊要引导收藏家,从学术、服务的角度结合商业走在行业的前沿。当然,这要取决于投资人对长期投资回报的预期时间是多长。为了把一个画廊做得专业,很多画廊三五年才能看到回报。真正的画廊对一个画家的推广应包括展览、包装、做画册以及从学术上确定他的位置,说服收藏家购买等等。在长期运作下,画家和作品的价值可累积,对画家、收藏家都好。另外,真正的艺术批评的缺席也是画廊发展的阻滞因素。

  民间行为 缺乏规则

  在画廊业相对成熟的西方国家有整套完善的制度来支撑产业发展,购买艺术品有免税政策,企业建立资金收藏艺术品,捐给国家可以抵税等。在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关条例。同时画廊和画家究竟是什么关系,也尚无成熟的商业规矩。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画家通过画廊走向市场是必然的趋势。但存在的现状是,已成名的画家不愿与画廊谈合作,画廊看中的画家,价位一旦涨了又会抛弃画廊,画廊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画家如何广泛、深入地和画廊进行沟通和交流是值得探讨的,目前的难点在于如何建立彼此的信任和理解。

  目前,很多画廊和画家的合作方式五花八门,据介绍,一般没有程式化的规则可以依照,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尺度,“一般都是君子协定,没有书面的约束”,和每个艺术家合作的方式都要视艺术家个体的情况具体而定。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艺术家时,除了艺术造诣,海生强调人品,在没有规范的行业条例的情况下,画廊和艺术家的相互约束和信任只能建立在“人品”的基础上,真正的规范还需要过程和时间。

  面朝未来 春暖花开

  张向东从事画廊业已七八年,他感到和过去相比,现在开始关注画廊行业的人更多了,中国画廊博览会的召开显示了国家对画廊业的大力扶持。田恺说,2001年,他当时在做拍卖,总的油画成交额是现在的1/19,短短4年里,涨幅在十几倍以上,至少他熟悉的当代艺术品市场在飞速发展,“但画廊没跟上。可以看到希望,越来越多的钱开始投入到画廊业”。田恺对行业的发展很乐观,他预计5年内,画廊行业会高速增长,新的资金、新的收藏家进来,会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活力。海生希望政府在艺术品市场的政策扶持上能“扶一把,送一程”,使大众参与进来,在税收政策上考虑艺术品行业的特殊性,给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兴盛以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