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肖像与肖像中的历史

中山日报 杨小彦 3271

 长期以来,林永康在油画方面的创作始终围绕肖像性的历史画与典型的肖像画两个方面进行,在这两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概言之,有这样几个特点。
  作为个人化的创作,林永康主要表现在肖像画方面,而在肖像画方面,他又是以普通人甚至是身边的熟悉的人为对象。在《小陶》,《杏姑》与《嫂嫂》等画中,林的兴趣是他如何在这些对象当中寻找到一种简括而有力的油画语言,用以配合画中的人的身份与状态。他既然希望他的绘画有一种使人亲近的感觉,同时又极力把“画味”——一种属于油画才有的质地贯穿在整个画面上,于是他彻底简化了画中的背景,也就是说他基本上只用色块来处理它,而不描绘任何东西,以便突出画中人物的形象;与这一点相配合的是,他对画面造型有着精心的追求,不用过多的细节而是用已经语言化的块面结构绘画主体,结果他画中的人物贯穿着一种几何形的、有点硬边的体形趣味,再加上反复描绘的色层关系,使作品达到了单纯中蕴含着丰富的、富有视觉意味的效果。而对于画中人物来说,林永康自始至终都强调其中的素朴与个性,他明白他画的是“这一人”而非“那一个”,画是他在情感深处产生共鸣的、令他难以忘怀的人物,而非类型化的“符号”。结果,林在创造中自觉地坚持了个性化的原则,让架上艺术回归到其原本的路子上去,回到感性化的传统中去。值得一提的是林永康创作的《奔向太阳》,在这张画中,显示了画家的想法与追求。在这张画里,画家悄悄离开了经典意义上的肖像模式,融入了一种罕见的激情,一种无法言说的兴奋。更重要的是,画家在这张画中的人物的形体上寄予了莫名的希望,赋予整个人物以表情。在这里,肖像之于画家,本身就构成了一部历史,一部个人情感与追求的历史。

  在历史画方面,林永康的思路与其肖像的创作恰恰相反,他是从历史的角度进入了肖像的领域,用肖像作为一种叙述历史的方式来从事他历史画的创作。在《缫丝女》这张画中,画家试图用一张过去的旧照片为底本,选取一个当年普通的女工为形象,把近代史开端时的那种工业化的艰难进程浓缩了起来。值得一提的是,画家有意识地保留了旧照片的若干痕迹,使所谓“历史的意味”转变成一种视觉方面而让人得到感悟,进一步说,在这张画里,画家明确地舍弃了错觉般的“写实”,他为自己设计的目标并不是逼真地重现当年的情景,而是通过他的选择来迫使观众回到“历史”并进入“历史”,而不是看到历史,造成复制历史的错觉。画家敏锐地、有意识将原来属于旧照片才有的那种非清晰的图像效果放大为一种油画语言,从而成功达到了让观众“阅读”历史的目的。接着,在画家所画的《战利品》、《革命将领黄兴》这两张画中,继续发挥在《缫丝女》中所取得的经验,以表达“历史的意味”为结果,使历史画与肖像画结合,让历史通过肖像得以体现,也让肖像转化为历史。林永康的这种意图,在他的《主权是不能谈判的》一画中得到了某种贯彻。本来,这种有着明确创作目标的作品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也难以让人信服,但画家还是努力去处理这个过分意识形态化的主题。在这幅画里,画家舍弃了不少多余的细节,仅保留了必要的有说服力的道具,而把精力放在了画中人物的坐姿、表情与手势上,力图赋予画面以不同寻常的气氛,让“主权是不能谈判的”这句话有千钧的重量。

     《革命将领黄兴》

  在油画的历史中,肖像画与历史画可以说是从古典时代起就有着非凡意义的创作种类,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有着不同寻常的传统。正因为如此,肖像画创作与历史画创作就存在着相当的难度,也成为油画家们检测自己能力的一种方式。林永康选择了这两种创作种类作为自己的方向,这显示了画家的内心追求,他希望通过这种追求达到真正的崇高,从而发挥原本就属于油画所独有的力量感;同时,在这一系列的创作当中,古典色彩的那种“历史感”也得到了有效的恢复与新生,从而使油画与其历史,油画家与其责任合一起来。显然,画家的这种努力,不仅有着美学上的价值,更有着艺术史的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主权是不能谈判的》反映了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关于香港主权问题的谈判,这谈判其实是一场较量,是一场国力与智慧的较量。邓小平坚定有力地对撒切尔夫人指出“主权是不能谈判的”。那一瞬间表现出邓小平代表中国人民在香港回归问题上的强硬态度。

  《缫丝女》反映的是广东之所以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摇篮,是有着深层的社会基础。一百多年前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出现了大量的缫丝作坊和自梳女,改变了封建农村所沿袭的旧的生产关系,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画面体现了这一特定历史现状及所涵盖的历史意义。